《道德经》全文注释(十七)

民不畏死(人民不怕死),
奈何以死惧之(怎么还能以死亡来恐吓他们呢)?
若使民常畏死(若使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),
而为奇者(就应该对那些为非作歹者),
吾得执而诛之(我把他们抓起来按照刑律杀头),
孰敢(看谁还敢为非作歹)?
常有司杀者杀(按正常程序应该由司杀者执行死刑),
夫代司杀者杀(如果任何人都能代替司杀者执行死刑),
是谓代大匠斫(这就好比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)。
夫代大匠斫者(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),
希有不伤手矣(则是很少有人不把自己的双手弄伤的)。
第七十五章
民之饥(民众之所以饥饿),
以其上食税之多(是因为统治者的税赋过多),
是以饥(因此民众才饥饿)。
民之难治(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),
以其上之有为(是因为统治者的妄为),
是以难治(因此民众才难以治理)。
民之轻死(民众之所以轻视死亡),
以其上求生之厚(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奢侈),
是以轻死(因此民众才轻视死亡)。
夫唯无以生为者(只有不看重自己生命的人),
是贤于贵生(才比过于看重自己生命的人贤明)。
第七十六章
人之生也柔弱(人体在生都是柔软的),
其死也坚强(死了就会僵硬)。
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(万物草木在活着时也都是柔弱脆嫩的),
其死也枯槁(当它们死了就干硬枯萎)。
故坚强者死之徒(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的一类),
柔弱者生之徒(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)。
是以兵强则不胜(所以自视兵强而发动战争则不可能赢得胜利),
木强则折(树木强硬则必然因为枯萎而被折断)。
强大处下(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地位),
柔弱处上(柔弱的才是处于上升地位) 。
第七十七章
天之道(自然的法则),
其犹张弓欤(不像怕断弦的满弓吗)?
高者抑之(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),
下者举之(弱势的自然会保举它);
有余者损之(多余者必遭损伤),
不足者补之(不足者必得补充)。
天之道(自然之规律),
损有余而补不足(损伤多余者而补充不足者)。
人之道则不然(人为之道则不然),
损不足以奉有余(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)。
孰能有余以奉天下(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)?
唯有道者(只有得道的人)。
是以圣人(所以圣人),
为而不恃(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),
功成而不处(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),
其不欲见贤(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)
第七十八章
天下莫柔弱于水(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),
而攻坚强者(而攻坚克强的能力),
莫之能胜(却没有能胜过水的)。
其无以易之(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水的特性)。
弱之胜强(弱小战胜强大),
柔之胜刚(柔和战胜刚烈),
天下莫不知(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),
莫能行(但却不按这个道理去做)。
是以圣人云(所以圣人有这样的观点):
受国之垢(能接受国中流言蜚语的侮辱),
是谓社稷主(才是江山社稷真正的主人);
受国不祥(能承受国家天灾人祸的打击),
是为天下王(才是天下百姓心中的君王)。
正言若反(正确的忠告好象是逆耳之言)。
只有透过亲身体验,才能真正体会它是什么。然后透过实修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、安详、解脱。精勤、觉知、时时徹知无常。获得自己真正的安宁与喜悦。